社区报一岁啦!在这一年里,跟我们共同耕耘社区报的还有社区干部和热心的居民们。你们既是我们这份报纸的主角,也是本报的粉丝。在你们的支持和爱护下,社区报有了喜、怒、哀、乐,有了阳光和雨露、泥土和养分,得以茁壮成长。办报一年来,哪些栏目和新闻是读者朋友们最喜欢的呢?除了已有栏目和版面设计外,你还想让社区报上增加你喜欢的内容吗?亲爱的读者朋友们,无论你是白领、中年夫妇或者白发老者,还是小学生,你的阅读需求都是我们关注的。告诉我们你的阅读喜好,让我们一起把社区报办得更好!
杨瑞玲(胜利东街社区主任):社区报创刊一年了,我们也看了一年,我最喜欢社区报的社区动态专栏,在这其中,我能学到其他社区的先进经验,从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。可否增加各社区先进经验的交流板块,让更多的社区工作人员从中学到更好的经验、方法,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。祝愿《社区报》越办越好,成为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报纸。
吴旭红(师范街社区主任):与社区报接触也快一年了,作为一份服务社区、服务居民的报纸,社区报为居民办了不少好事。非常感谢社区报为我们社区解决枯树无人处理的事情,解决了困扰居民的难题。希望社区报在今后的发展中,加强便民帮办的内容,进一步深入社区,多为居民办好事、办实事。
赵泽坤(桃园二巷北社区主任):我喜欢看社区报的咱家新闻和社区人物版,这些版面都是写老百姓自己的事,而且都是真人真事,看起来有贴近感,也受到我们社区居民的欢迎。社区报是一份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报纸,希望坚持报纸的贴近性,办成老百姓爱看的报纸。建议社区报多刊登一些居民的身边事,尤其是利用社区报自身的优势,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。
武应平(西华门社区主任):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社区报作为一份贴近群众的报纸,反映群众的心声,符合走群众路线的大政方针,是一份好报纸。现如今老年人生活相对单调,能否增加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新闻或消息,尤其是增加一些涉及老年人自身权益的法律知识,让老年人懂法知法,确实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王美玲(公园路社区主任):社区工作很繁重,社区工作人员也很辛苦,社区报作为报道咱们社区新闻的报纸,应当多报道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如何工作的新闻,将他们的辛苦工作反映到报纸上,让更多的人理解、支持社区的工作。
樊莉(迎泽南社区主任):社区的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文明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,社区报应当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起到引导的作用。最好能创建一个类似于论坛的版块或活动,让大家共同探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适合社区,社区如何能打造自己的社区文化等等,让大家相互交流学习。
杨改萍(汽造社区主任):社区报即使办得再好,如果不能第一时间与社区居民见面,那么,要想在社区居民中引起关注就会很难。对我们社区的居民来说,社区报就显得有些陌生,虽然我仔细看过后觉得版面和内容都很好,很贴近居民。社区报还可以增加些“社区建议”、“大喇叭”、“曝光台”等栏目,让社区居民发出自己的声音,遇到需要维权的事情可以进行呼吁。另外,如果“便民帮办”版面可以增加些实用的便民电话就更好了。
郭钰涛(坞西社区主任):社区报已历经一年,从刚开始的初步尝试到现在的个性展示,都凸显了社区报的主题,即贴近居民、贴近社区。但成熟总是在不断地完善中改进和成长,为了社区报办得越来越好,我提几点建议:一、希望今后贵报的取材内容上更有深度,能够挖掘故事背后的深意;二、在宣传上,可以更倾向于居民中的热心人,彰显正能量;三、在合作上,可以考虑与占有社区市场份额的企业进行共同宣传合作,比如正在建设的老年餐吧、慧生活购物等。
王爱花(八一社区主任):社区报是一份贴近居民的报纸,无论是内容还是版面,都是以社区为中心,为社区居民服务的。如今,社区报已经创刊一周年了,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希望贵报能一如既往地扎根社区,多推出一些服务性强、可读性强的内容。除了做好养生连载、实惠信息等版面外,应该多增加些国学、礼仪方面的连载内容,既能吸引老年读者的兴趣,又能宣传中华传统美德,弘扬社会正能量。
王润花(大同路南社区主任):社区志愿者配合社区工作人员,为社区建设,做出了很大贡献。有些志愿者在社区的口碑比社区干部更好,社区报稿件经常介绍一些优秀的社区,其实优秀社区的背后一定有一批优秀的社区志愿者队伍,希望在今后的报道中,把这些幕后英雄引到幕前,让社会更多地知道社区志愿者的工作,也会让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,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。
郭银萍(朝阳社区副主任):社区报养生、生活窍门之类的稿子,社区居民都很关注。其中大部分的生活窍门都被采用。但是有些生活窍门稿子写得不够详细,居民想要模仿的时候会发现诸多的不便,希望以后这类稿子记者采写的时候要写得更详细一些,这样一些有用的常识会更好地被接受。
徐秀梅(翠馨园社区主任):看着一年的社区报,发现除了少数的几个版面,其他版面的图片都不是身边的事,能不能把我们身边的事拍出来、发出来,如果负责的记者精力有限,社区可以组织一些爱好摄影的居民参与拍摄,这样既能用图片反映我们身边的事,报纸版面也会更漂亮。
刘扣生(滨河南社区主任):看了一年的社区报发现一个问题,社区报稿件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在称赞社区、宣传社区里的能人好人。其实适当的批评一下,对于社区来说过也未尝不是好事,最起码其他社区会以此为戒,社区工作难免会有一些不足,监督类的稿子,也算是为社区干部提个醒吧。
张永清(和泽苑社区主任):每个社区的工作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,但如何做得更好,做得更有特色,是每一个社区工作人员都在研究的事情。社区报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,能不能通过这个平台建设一个供各个社区主任交流的沙龙,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里相互交流经验,共同学习进步。
李玉芳(西矿北社区主任):社区报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,也是社区居民相互沟通的好渠道,希望报社能通过这个平台,扩大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范围,最好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居民,如家政服务、粮油菜价等等。如果可能,最好开办一个类似于二手市场的版块,让居民们互通有无。
张晓黎(开元社区主任):社区报非常接地气,深入社区、深入居民,感觉很亲切。希望不仅可以多一些有关健康方面的实用知识,而且再多些法律方面的知识,比如,婚姻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,让居民可以进行参考、学习。社区里家长里短的事,很多都与婚姻家庭有关系,如果居民可以从社区报中学到一些实用知识,就可以和媒体互动起来,这样更利于社区报的发展。
曹晋芳(南海街二社区干部)(图片在5月15日10时51分公邮):由于有了社区报这个平台,社区里的不少居民都有了机会对外展示自己的特殊才艺。比如社区住南海街二社区水西门2号院5单元的李林增是社区有名的“花匠”,他通过社区报将培育绿萝的秘诀与居民分享。社区居民王兆昶,收藏卷笔刀已有30年了,收藏的数量达300多个。王兆昶通过社区报展示了他的藏品。报道一经刊登后,又吸引了多家媒体争相报道。非常感谢社区报,它让我们社区这些达人们都能够展示自己的绝活。
冯娜(青年路三社区干部):感觉这份报纸上关于家长里短的故事还不够多,比如家庭纠纷、邻里矛盾、财产争夺一类的新闻。我比较喜欢看发生在居民身边的真事,除了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,邻里互助的也比较喜欢。反正只要是社区里的事情,都可以。
赵慧欣(青年路三社区居民):“家风是什么”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“新春走基层·《家风是什么》”系列报道栏目。伴随着记者的一个个采访镜头,一个个活灵活现、形式各异的大众人物,栩栩如生地向央视记者纷纷述说、纷纷吐槽自己各自的独特家风。这在社区里居民中引起强烈的讨论。我发现,在本地的媒体上关于家风的报道很少,即使有,也只有少部分的稿件。家风是一个比较永恒的话题,存在于千家万户中,媒体应该多报道这些具有正能量的事情。我在《社区报》上只看见过一次关于家风的稿子,后来再也没有了。作为最贴近居民的报纸,应该多写一些报道家风的稿件。因为这些都是居民家庭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。
董其武(胜利东街社区居民):希望社区报可以增加一些实惠信息。除超市外,能否增加商场的购物指南,让一些出行不便又不会上网的老年人坐在家中,就能了解到自己需要购买物品的价格及折扣信息。
梁斌(桃园二巷北社区居民):社区报能否多组织一些惠民活动,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实惠。报社举办的惠民活动,只要商品质量有保证、价格公道,居民们都乐意购买,最好能推出上门送货的服务,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。
廖民生(西华门社区居民):社区报能否增加一些交换闲置物品的信息。现如今,各家生活好了,有很多闲置物品放在家中,如果能用来置换自己需要的东西,让闲置物品物尽其用,即让居民节约了开支,又避免了浪费。
王义堂(西华门社区居民):社区报可以开设相亲版面或专栏。儿女的婚事是现在很多父母最头疼的事,很多年轻人交友机会少,如果报社搭平台,举办相亲活动或者刊登相亲信息,让年轻人多一些交流机会,解决儿女们的婚姻大事,父母们的心事解决了,这个小家庭才能和谐。
王萍(公园路社区居民)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敬老爱老,社区报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报道。不光要报道好儿媳、好女婿,还要对不孝顺、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的人进行曝光,让大家谴责他。还可以多报道些外地养老的先进经验,让老年人能有个幸福的晚年。
李爱萍(迎泽南社区居民):作为一张报纸,社区报不仅要严肃,更要活泼,是不是可以开办一些介绍各个社区趣事的版面,或者将新闻用更加生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,让大家愉快地看新闻,愉快地了解自己身边的事情。
赵学敏(开元社区居民):社区报的版面和内容虽然已经很丰富了,但如果可以增加些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人和事,就更加完美了。社区报应该引导社区居民形成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良好社会氛围,要是居民经常可以看到有社区正能量在传递,他们会受到很大影响的,久而久之,很大居民就会积极主动去传递正能量。
孙瑞英(亲贤社区居民):我个人认为,社区报的头版可以做得更大气些,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居民关注。头版图片不可堆砌太多,那样会显得很花哨。社区报应该多开些专栏,可以让群众发出自己的呼声,只有社区报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,为居民做主,居民才能信赖社区报,与社区报进行更多的互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