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新闻网讯 “咚咚!咚咚!”一阵敲门声。一大早,居住在六楼的藏族人家索南才让家就有“客人”到访。“昨晚的雨好大,家里漏雨了没有?”来人不但态度可亲,还很专业地四处查看。来人中,既有熟悉的社区工作人员,还有房管所和城建部门的工作人员,经过逐家逐户询问走访,这次整个社区共有11户居住在顶层的人家有漏雨的现象。在修补的同时,几个部门还联合起来一起查找渗漏的原因,“争取一次修补好,不能老让这些事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。”社区工作人员的话鼓舞了在场的居民,大家主动为工作人员递工具,搬梯子。
自打搬进海晏县三角城镇二期廉租房后,小区的住户就感到如同搬进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,不但房屋漏雨有人及时修补,下水管道被堵有人疏通、花园的小草小花被毁有人补栽,就连家里的灯泡坏了也有人上门更换……社区工作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党建、民族团结、精神文明、综合治理、就业再就业、计划生育、工青妇、社保医保、残疾人管理、民政等涉及十几个门类、大小十几个项目。
2011年8月,海晏县三角城镇海湖社区成立,10名工作人员迅速对社区情况进行整体摸排。全县有9个少数民族,在这个社区居住的就有8个,社区中廉租房所占比例最大,仅低保户就有178户,占社区总人口的1/4还多。随着海北藏族自治州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以及全州教育资源整合,越来越多的老人、孩子从牧区搬到县城居住,从牧民变身居民。因此,需要转变观念的不仅仅是这些居民,还有社区工作人员。
知民情才能解民忧。社区工作人员将普查到的社区情况汇编成册,并专门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,为老人提供服务、为残疾人提供帮助、为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岗位……一本本居家养老服务手册,详细列举了服务类别、服务内容、联络人员、及联系方式,一套务实的工作机制,把服务工作做到居民的心坎里,而整个社区的管理也由松散变为紧凑。
为了确保对居民服务的常态化,社区专门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,给每家每户发放联系卡。一张张联系卡,代表着一份份承诺——
居住在兴隆巷12号的蒙古族老人道布杰和藏族妻子达什姐力,如今都已60多岁了,孩子们也已离家多年,靠低保金维持生活,不懂汉语,无法与外界沟通,去银行取钱、交电话费都很困难,更别说买个米面了。社区工作人员权德玉,是社区里为数不多的男工作人员,高高壮壮的他曾当过藏语老师,在经过老人同意后,他主动接过照顾老人的重担,隔三差五到老人家干些体力活,外出帮忙买个东西,已成为他工作中的一部分。
63岁的董宝成因突发脑溢血,现在只能借助拐杖一步一挪地行走。自从搬到这个社区后,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开花、主任陈红艳及时为董宝成办好了残疾证,还到残联为他领取了轮椅和助行器,并为他办理了重特大疾病的报销。如今,居住在二期廉租房1号楼5单元102室的董宝成一家4口人,在社区的关怀照顾下,不但能领到米、面、油,还不时有医护人员免费上门为他检查身体。像这样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每天都在社区上演,如今社区建立起了干部已与19户人家帮扶机制。 “民呼我应、民困我帮、民需我为。”饮食起居、吃喝拉撒,只要有需要,社区工作人员都会竭尽全力;夫妻起摩擦、邻里有纠纷,社区工作人员都能在第一时间化解。海湖社区工作人员将社区工作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,以社区为载体,结合“网格化管理、组团式服务”的社会管理方式,强化了社区的服务与管理功能,将社区建设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阵地、主渠道。
处理好琐碎的家长理短,社区面貌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——社区美了,邻里亲了,居民素质高了,干群关系融洽了,工作好做了,如今居住在这里的各族群众更加团结和睦,繁荣发展成为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