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好媳妇候选人刘金莲的感人事迹

刘金莲给瘫痪了26年的丈夫安装假肢

刘金莲精心照顾着90多岁高龄的婆婆

清苦但又和谐融洽的刘金莲一家人
在冷水江市禾青镇黄泥村和禾青中心学校,一提起刘金莲,老师和乡亲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,结婚二十多年来,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书写着感人的篇章,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媳妇。她勤俭持家,照顾丈夫、孝敬老人、扎实工作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。
刘金莲,中共党员,1963年1月18日出生在冷水江市禾青镇禾兴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,家境贫寒,父母老实淳朴,厚道正直,但从不畏惧苦难与平凡。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纯朴、淳厚的家庭教育之下,刘金莲自幼就异常的懂事乖巧、善解人意、体贴父母。学习、生活两不误,从来不让父母操心,是父母心中的好女儿。
1982年,在众人的祝福声中,年轻漂亮的刘金莲与禾青学区黄泥学校教师易湘仁结为夫妻。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,纯朴热情。当时婆婆张银娥62岁,性格开朗随和,婆媳关系融洽,婚后尽管家境贫寒,但夫妻和睦,家庭和谐。
一年以后,幸福的小俩口迎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——易勇(一白胖小子),一家人也就更加其乐融融,公公婆婆更是笑得合不拢嘴。
好人多难,祸从天降
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老天爷没有太多地眷顾这个幸福的家庭。
刘金莲的丈夫——易湘仁,当时也正值风华正,他爱家、爱妻子、更爱自己的学生。当时,这位血气方刚的男子汉正在禾青镇黄泥小学教书。
1984年11月20日,那是一个阴冷的日子。天气比较寒冷,还下着冰冷的细雨。破烂的教室,呼啸的寒风,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冷得直打哆嗦。细心的易湘仁老师心痛极了,立刻回到家,急忙找来夏天晒谷子用的竹晒垫,上楼顶天楼给学生挡风雨。当易老师在楼顶正准备铺开竹晒垫的一刹那,房梁突然断裂,易老师立即呼喊:“孩子们,快走!”话刚说完,自己便坠落下来,头先着地,颅内出血,昏迷不醒,送市人民医院开颅抢救。这个幸福的家庭便开始了苦难之旅。
对待丈夫,倾尽心血无怨无悔
昏迷、昏迷、深度昏迷……,二十五天过去了。医生、护士都失去了信心,易老师的家人都绝望了,都说刘老师的丈夫没有活过来的可能。
心凉了,阳光也不再明媚。这个原本让她感觉亲切的世界突然是那么的陌生,甚至恐怖无情。她屏住呼吸,地球似乎也停止了转动。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,刘金莲怔得在医院足足半天没有清醒。
但悲痛过后的刘金莲此刻又异常的坚定,一个信念在她脑海中定格:她坚信好心的丈夫一定能活过来,她在心中默默地祈福。从那时开始,每天刘老师从菜市场到医院,从医院到厨房,从厨房到病房,每天悉心把各种营养煮成汤,从胃管里给丈夫打进去,给昏迷的丈夫增加能量;每天给丈夫按摩,讲故事,含着眼泪唱丈夫最喜爱的歌曲,就这样日复一日。
真是“苍天不负有心人”,在刘金莲的精心护理与照顾下,上天也为之感动,丈夫奇迹般地活下来了,刘金莲禁不住泪流满面:自己这些天的付出没有白费啊!医生护士们也感动得热泪盈眶,为之欢欣鼓舞。
然而,虽保住了丈夫的性命,却落下了终生残疾,生活不能自理,痴痴呆呆,意味着更多的苦在等着刘金莲老师。按理说,刘金莲老师可一走了之,去寻找自己的幸福。但她没有这么做,她坚信只要悉心护理,丈夫还会更好。永不服输的她感觉希望在向她招手,绝不向命运低头。
然而“福无双至,祸却不单行”,公婆张银娥伤心过度,风湿腰腿疼痛复发,残病交加;丈夫残废,孩子幼小,家庭重担全落在这一位年轻的母亲身上。
终身残疾的丈夫、残病交加的老人、嗷嗷待哺的孩子,犹如三座大山,全都压到了她柔弱的双肩上,坚强的她也禁不住泪流满面,悲痛欲绝。
“老天爷为什么这样对待我,当时的我真想一死了之”。多年以后痛定思痛的刘金莲回想当时的境况如是说。
但又看到幼小的孩子怎么办,残废的丈夫谁来护理,体弱多病的老母亲谁来照顾?想到这些,坚强的刘金莲转即擦干眼泪对自己说:“你不能死,不能倒下,这么多人需要你,只要活下去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”。
几经彷徨思索,坚强的刘金莲毅然把幼小的孩子交给娘家母亲带养,而自己则一心一意地护理丈夫。她每天晚上帮丈夫擦洗身子,穿好“尿不湿”,安顿丈夫休息。每天半夜还要起床四、五趟为丈夫翻身、盖被,可是第二天早上到丈夫的床前一看,床上还是屎一片、尿一片。于是每天早晨刘金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丈夫换好衣裤,然后再和公公一起将丈夫抬上一把特制的椅子,再帮丈夫换洗床单、被褥。
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差,丈夫开颅时大脑萎缩,留有20毫升的脑积水,大脑神经压迫下肢,右腿萎缩,行动艰难,左小腿腐烂。
而此时丈夫的情绪也因病情的严重而变得异常焦躁不安。好几次,丈夫竟然粗暴的将针管拔掉,拒绝治疗;好几次,丈夫竟然恶言相对,糊涂打人;好几次,丈夫竟然将刘老师精心烹饪的营养食物打落,将细心煎好的中药打落;而此时心力憔悴的刘金莲只好强忍着泪水往肚子里咽,因为她深知,丈夫的痛苦比自己更多:不只是身体的残疾,还有心灵的创伤,以及家庭的责任,都让这名身负责任感的男人对未来感到迷茫,对妻子感到内疚!而作为妻子的她又能说什么呢?只有理解罢了,只有付出罢了,只有承受罢了。多少次这名坚强的女性都禁不住黯然神伤,又多少次面对苍穹默默祈祷:好人一生平安!
但灾难之神似乎并没有停止对这苦难的一家人的无情肆虐。
丈夫的病情再次恶化。1985年丈夫被迫转到衡阳市169医院治疗,专家确诊为大脑神经压迫而引起的深静脉炎,这病直接与大脑神经交叉有关,伤了上侧,必须压迫下侧。如果要治好,也只能再开颅清除脑积水,但医生不能保证生命安全,丈夫家里的所有人都不同意再做手术。因此,丈夫的左小腿就从85年开始溃烂,每天疼痛难忍。刘老师含泪送丈夫到株洲脉管炎研治所,长沙湘雅二院的反复植皮手术,当时愈合,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,每次出院回家又从里面开始腐烂。工伤期间已过,医疗费用只能住院时才能报销,但丈夫的病属于慢性病,不能常年住在医院里。为了给丈夫治病,刘老师家已一贫如洗,负债累累。沉重的医药费如千斤重担倾压在这个苦难女人的身上。节衣缩食,省吃俭用,东拼西凑,柔弱的刘金莲勒紧裤带,咬紧牙关继续给丈夫治病。好几次因为凑钱买药,她跌倒在天黑泥泞的山路旁。幸得好心人的救助,她才顺着月色,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门,却依旧强装笑脸。因为她知道:“患难与共”,这是为人妻子的责任;“夫妻齐心,其利断金”只要有爱,生活就永远充满阳光!
亲戚、朋友、同事、了解实情的陌生人也纷纷解囊,帮助这苦难的一家人,帮助这有着大爱胸怀、坚强不屈、不向命运低头的女性。
为了节约开支,刘金莲每天除照顾家人起居饮食,还学会给丈夫打针,换药,包扎伤口。
有一次,刘金莲给丈夫换药时,血管突然破裂,血像喷泉一样往上喷,她吓坏了,赶快拿绳子把血管扎紧,立即拨打120,送往人民医院急救。由于抢救及时,丈夫又保住了生命。医生说:“这是很危险的,他的腿烂得时间长,周围肌肉全部腐烂,血管容易破,急需再做植皮手术。”而她就这样无怨无悔的一直默默守候在丈夫身边——不离不弃。原本体重110多斤的,年纪轻轻的她,几年下来面容憔悴,只剩下皮包骨。
丈夫易湘仁的家人看在眼里,痛在心里,个个心如刀割。怎能再连累这样的好女人?怎能这样断送刘老师一生的幸福?几次三番丈夫家的长辈流着泪对刘老师说:孩子,你离婚吧!孩子,你离婚吧!孩子,你早日脱离苦海,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吧!每次刘老师都断然拒绝。她说:现在,丈夫离不开我,孩子离不开我,公婆需要我。只要能照顾好丈夫和家人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
为了不拖累媳妇,丈夫易湘仁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,有几天干脆滴水不进,家人怎么劝说都不听,最后刘金莲跪在丈夫床前哭着说:“湘仁呀!我们谁也不会嫌弃你,为人妻子,大难见真情,相濡以沫,照顾你是我的责任。你要是这样自暴自弃,让我以后如何在村里抬得起头?我又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孩子?你又如何对得起你的双亲?”一番话说的丈夫易湘仁羞愧难当,欲哭无泪。从此再也没现过轻生的念头。
2009年丈夫的左小腿恶化,变成骨髓炎,疼痛难忍,不得不于2009年7月年在湘雅二院高度截肢。老天爷就这样不公平,让残废的丈夫又少了一条腿。“老公呀老公,你为什么这么可怜!”整整二十多年过去了,刘金莲更多的是对苦难丈夫的怜惜,而自己只是默默承受。
虽然丈夫现在只能靠轮椅行动与生活,可每次谈到妻子,丈夫总是双眼噙满泪水深情的说:“我有个好妻子。”
孝敬公婆,尽心尽力情愿甘心
丈夫的苦难,也是双亲的苦难,虽说丈夫大难不死,但终生残疾的事实无疑也给公婆带来了晴天霹雳般的打击。婆婆张银娥当即就因伤心过度,精神抑郁,风湿腰腿疼痛复发,残病交加;而公爹也一直是郁郁寡欢。
就这样,刘金莲公爹87年就离开了人世。婆婆随着年龄的增大,身体也愈见不好,但由于媳妇的贴心照顾,年迈的她过得也算安乐。
然而,命运之神又总是那样的爱捉弄人。2009年,这位年迈的老母出门不慎,摔了一跤,腰骨骨折,盆腔骨折,不能动弹,住进了市人民医院。90岁高龄的老人,伤情严重,医生不敢做牵引手术,只能卧床疗养,刘金莲又毅然背负着工作、家庭、老人、残夫的沉重包袱,吃力的在家庭和单位这条直线上奔波着、忙碌着。
婆婆高烧不退,大小便不通,只好插导尿管,刘金莲硬是守在婆婆身边,每天给婆婆做物理降温,拿酒精、红花擦身。
烧退了,但婆婆大便十几天未解,腹胀疼痛,打针、吃药还是不行。大便在肛门里像铁似的堵塞,老母亲很痛苦,悉心的刘金莲只好用手指把公婆的大便戳烂,一点一点地挖出来,一次大便往往要分几次用手挖。亲戚朋友、医生、病友见了,都啧啧称赞,莫名感动,而年迈的老母更是感动得老泪纵横……
医生交待要给婆婆进补营养,伤才能好得快,婆婆没有一个牙齿,刘金莲便把买来的鸡、鱼、肉煮成汤喂给老人家吃。在医院住了十几天,血压不正常,时高时低,医院要求出院,连续三天下达病危通知书。刘金莲只好把母亲接回家中治疗,每天请乡村医生打针消炎,一天一罐中草药,给老人家煎服,生活少量多餐,营养搭配适量,每天给老人翻身擦洗。
经过一年多的调养,老人的身体逐渐恢复,红肿消退了,脸色也恢复了正常。但作为老人“伤筋动骨一百天”,更何况是90岁的高龄老人,婆婆现在依然不能起床行走,大小便要在床上接。而刘金莲更是一如既往的照顾、料理老人的饮食起居。
婆婆看到儿媳这样辛苦的照顾自己,嘴上不说心里疼,努力控制自己少吃少喝。有一次大便实在控制不住了,也没哼声。当外面进屋时,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,便觉得不对,赶紧翻开婆婆身下,二话没说,端来盆温水,给婆婆洗干净,然后拿来一条新床单换上。刘金莲的脸上泪水涟涟时,婆婆却是热泪盈眶。
有人不解的问,真是个“傻媳妇”,婆又不是亲爹娘,对她那么好干啥?每当这时候,刘金莲总是憨实的笑笑说:“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,是儿媳应该做的,对老人孝顺也给自己的孩子们做个榜样。”这一切婆婆看在眼里喜在心上,逢人便夸:“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,我的上辈子算是积德了。”
对待事业,力求上进一丝不苟
为了减轻家庭的重担,继续丈夫未了的心愿,传承教育责任。1988年,勤奋自强的刘金莲经过不懈努力考取了两年中师脱产学习。这时她矛盾了,丈夫、家庭、小孩牵绊着她的脚步。去学习吗?家里走不开,不去吗?工作的需要,又没有文凭。考虑再三,她决定请娘家小妹帮忙,照顾家中一切。开始小妹不答应,刘金莲急得哭了,死磨硬泡,又请出母亲帮自己说好话,考虑到姐姐生活的艰难,小妹最终还是答应了。
自强勤奋的她便鼓足干劲去学习,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家里一天的生活安排好,然后骑着自行车去冷水江进修学校学习。下午放学后又骑着自行车回家,给丈夫换药、打针,给老母亲按摩。
两年时间虽短,可对刘金莲来说是多么的漫长。这两年里,婆婆每每流着泪对儿媳说:“孩子,真苦了你了!看你瘦成这样,自己要读书,还要照顾丈夫,又要给我按摩,以后你就不要管我了。”刘金莲微笑着说:“妈,我不累,只要您健康,湘仁一天比一天好起来,这才是我的福啊!”
就这样,“风里来,雨里去”,中师毕业后,刘金莲便又回到黄泥学校担任学校教务工作,战斗在教育第一线。由于表现突出,2005年刘金莲被上级委任担任禾青镇湍江小学校长。在工作上,刘金莲扎扎实实,埋头苦干,从没向领导叫一声苦,也从没因家中大小事耽误工作。待老师如朋友,待学生如孩子(1995年下学期,学生潘光明读小学三年级时,他父母离婚,母亲出嫁,父亲在外不归家。孩子没钱交学费与教育附加费共258元,第二学期还是如此,我又给他交了258元,一年的学费全由我承担),深受群众与领导的一致好评。1983年被评为市优秀教师;1992年8月被评为试教先进工作者;1993年3月被评为记功人员;1995年11月获省优秀论文三等奖;1996年年度考核市嘉奖;1998年年度考核市嘉奖;2000年12月获娄底地区优秀论文二等奖;2001年获市嘉奖;2002年获市嘉奖;2005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;2007年9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;2009年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。
邻里相处,付出真心迎尊敬
对待邻居,刘金莲更是热心周到,随叫随到,就这样刘金莲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,更是邻居的好帮手,左邻右舍有什么事都愿意请她帮忙。
村里有一位五保老人,名叫肖节新,70多岁了,生活困难,刘金莲每年冬天给他做一双鞋子,逢年过节也会买一些礼品去看望他,每逢春节更是会捎上一些肉、鱼、水果及现金给老人。每次,肖老都老泪纵横地说:“刘老师,你自己负担那么重,你就不要再管我了。”刘老师总是笑笑。
说起刘金莲的事迹——说不尽,道不完,但村里人说起刘金莲,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。
生命不息,关爱不止 ,奋斗不止
都说好人一生平安,刘金莲几十年如一日精心护理丈夫与公公婆婆,进出大小医院数上百次,却从来未给自己身体进行检查,2010年7月刘金莲突然觉得身体不适,口渴、尿多,四肢无力,不得已去医院检查身体,结果医生诊断她得了糖尿病。医生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说:多吃南瓜、苦瓜。而她却也却嫣然一笑平静的说:苦呀!命如苦瓜。
她就是这样一个乐天知命的人——坚韧、顽强、乐观、却又奋斗不止!用她自己的话说:我是一个平凡的人,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,也没有一鸣惊人的能力,只是用自己认为“应该做的”思想,指导着自己的行动,尊老爱幼,邻里互帮。我的愿望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,和和睦睦,做一个好媳妇,好妻子,好老师。
生命不息,关爱不止,奋斗不止。 患病的她现在依然奋斗在工作的前沿,2010年10月娄底地区的一项重点工程——华新水泥厂搬迁至刘金莲老家黄泥村,刘金莲积极配合领导,“舍小家,为大家”,严格按照娄市委2008-3号文件,说服家人配合政府,第一个拆迁。并释疑解惑,说服其他村民,支持省重点工程建设,得到市镇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。
几十年如一日,精心的伺候,悉心地照顾着身残的丈夫、年迈的公婆,一心为群众服务,无怨无悔。
她以朴素的言行诠释着人世间最最温暖的真情。她用自己的真情大义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敬业之歌,在三湘腹地冷水江市这块热土地上广为传颂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