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转眼已离开大学三年有半,工作之余重拾起古本版的《大学》经典,品读与回味之间,尽然发现《大学》中的文意不仅仅引导着象牙学子的理想与航向,更对大社会中投身公共事业的检察人有着人性与道路的启迪。对我个人来讲,这也标志着理想主义的经典文献回归社会现实的开始。
古人讲,“大学”与“小学”相对,是十五岁以上的人们学习伦理、政治、哲学等 “穷理正心、修己治人”的学问,《大学》一书正是古人长期生活、实践中总结出个人与自我、家庭、社会以及国家之间应当如何处理其内在的关系,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由小到大、由浅入深的解析其中的内涵,从而提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事业观和由内至外的修身法,给世代的青年之士指明了方向,树立了志向,摆正了航向。
《大学》一书是紧密围绕儒学宗旨“三纲八目”而展开论述的,所以了解了“三纲八目”的实质就便于完整的体会《大学》精神。
所谓“三纲”是指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。这三纲作为儒学“垂世立教”的目标所在,分别从自身、社会、国家三个层面给人以指导和启示。“明德”是人类文明价值体的集合,仁义礼智信包含其中。“明明德”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用社会正能量修炼自己,从而打造成一位合格的社会公民。“民”是包括每个人在内的人类共同体,是我们全部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主人翁。“亲民”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视社会为大家庭,如亲自己的亲人一样为社会作积极的贡献,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。“至善”是儒家创造的超越宗教迷信之外的一种终极信仰。儒学教人视天下兴亡为己任,从自身的每一件小事做起,无论国家元首,还是平民百姓,都应当修养 “善”的品性,并在自己的工作中追求“至善”的目标。这里的“至善”是指达到人与人之间共赢互利的普世价值观,落到我所从事的检察工作上就是“公平正义”。如果国人都都将追求“至善”为其价值目标,祖国就不仅可以富足强盛,更会对当前世界大文化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。
“三纲”给中国人树立了人生的追求和标杆,成就了志士仁人们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。“八目”则是实现这个伟大志向的层次化要求,只有循序渐进的践行,才能达到成圣成贤的终极目的。
所谓“八目”是指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。而这“八目”的实质则包括“内修”和“外治”两大方面。前四项为“内修”,是从万物到己心的由外入内的修己过程,格物可以了解世界的规律,其后才能使自己在认识论层面上得以完善。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自己,从而能够更加科学的改造世界。因此,格物致知的基础之上,必须要求人的主观意识要真、要诚,这样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与个人,才能正向的发挥主观能动性,才能逐步做到正心的内涵要求。对人本身而言,认识世界最高价值就在于正心,而正心又是正确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始发,只有透过公正、强大、善良的内心,才能向外在世界发出正能量,才能对全社会起到积极的良性循环。
因此,“正心”之后的“四目” 就是改造世界的表现。“身、家、国、天下”,从小到大,从个人到外物犹如投石入潭后的环环涟漪,由中心向外逐渐扩张、逐渐放大。“心正”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就会实现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社会效果,此时,自身修养的“正心”就与社会实践结合进而转化成对自身、对家庭、对社会、对国家有益的正能量。
精读《大学》经典,我深刻的体会到这本千年之前的古书,记载的不仅仅是古圣先贤教育世人做人做事的方法,更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理想,追求建立人人平等、家家和睦、社会平等、国家和谐的大同世界的中国梦。这个梦很大,大到普及天下;这个梦同时也很小,小到每一人、每一份工作、每一天、每一件事情。在新的时代里,也许金融风暴、欧债危机、恐怖袭击、区域战争正在困扰着全世界,但是就在美丽的东方古国里,亿万人民正在努力实践绿色转型发展的科学道路,追寻中国梦的召唤;国家机关至上而下也在强力打击贪污腐败,涤荡权力寻租的污垢;地处偏远的山区故乡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,推进梨果产业富民、生态农业强县的发展进程;而作为检察人的我正在用自己每一天的时间和精力,忠诚谨慎的履行着人民所赋予的公平正义的神圣责任。正如《大学》中讲:格物,办理检察监督之工作;致知,懂得公平正义之理念;诚意,遵守忠诚为民之己任;正心,守住不偏不倚之公道;修身,三省不正私欲之克剪;齐家,保卫孝悌慈爱之家园;治国,献身惩恶扶正之事业;平天下,弘扬仁义礼善之风尚。这是我读《大学》的感悟,当我笔尖至此,恍然领悟:明德、亲民、至善三者本即是一项——我的梦,我们每个人的梦,追求和平发展、幸福生活的中国梦。 |